关于我们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新闻 > 列表
商场里的“洋名字”其实大都是国产品牌

分类:发布时间:2015-12-31 13:34:51阅读:

商场里的“洋名字”其实大都是国产品牌
    中国市场上诸多国产品牌都有一个“洋名”,它们有的看起来是音译,有的直接是外文,比如康佳、TCL……这似乎证明,在中国,取个“洋名”才能赢得消费者信赖,才能更好地占有市场。为什么“洋名”在中国市场特别流行?这需要从历史和现实中寻找原因。
    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幻梦,国人的文化自信也逐渐丧失。否定传统文化成为一时热潮,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“打倒孔家店”的口号,传统文化如过街老鼠一般,人人喊打。自此以后,放弃汉字、废掉中医,全盘西化的声音就从未断绝过。基于这样历史原因,国人的文化自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重新建立,因此当改革开放重新打开国门时,国人在面对令人目不暇接的西方文化时,再次陷入迷失,崇信洋品牌,为国产品牌取个“洋名”成了时尚。
 
    商场里的“洋牌子”
 
    改革开放以后,随着大量外国品牌进入中国,旧的国产品牌逐渐没落。刚刚兴起的国产品牌,也开始给自己取“洋名”。这有两个原因:一是改革开放初期创立的许多国产品牌,本身就是中外合资(主要是香港商人投资),如TCL,康佳等品牌,本身就具有“洋”的因素;二是改革开放初期,国门打开后国人猛地接触外部世界,感受到巨大差距,特别是在产品理念和产品设计上,“洋品牌”确实更好更先进,这让国人以为“洋”就是好。
    给品牌取个高大上的“洋名”,不是某个行业才存在的特殊现象,各行各业都流行取“洋名”。比如,家电行业领军企业的品牌名几乎都是洋名,如康佳,英文名“KONKA”,看起来很像NOKIA(诺基亚),康佳像是KONKA的音译;创维,英文名叫“SKYWORTH”,看不出来中英文名称的关联;TCL,品牌直接是“洋名”,据说是“TheCreativeLife”(创意感动生活)的简称;格兰仕,英文名“Galanz”,格兰仕看起来是音译。
    在其他行业,给品牌取“洋名”也很常见,如马可波罗瓷砖,格莱美壁纸,倒掉的达芬奇家居,卖奶粉的善臣(山寨善存),卖化妆品的韩束,卖面膜的美即,买卫浴的ARROW箭牌……这类品牌数量众多,令人眼花缭乱。
    不过,与服装业比起来,这些名称还能让人勉强接受。服装行业在取名上,大量品牌直接照抄国外品牌名,甚至连logo都不换,误导消费者。比如Jeep,Jeep是克莱斯勒集团的注册商标,主要用于克莱斯勒生产的具有越野性能的四轮驱动车上,在美国,Jeep只生产汽车。但这个品牌被北京某服装厂家借用,拿来做衣服的品牌,并且价钱颇贵。
 
    原因
 
    1、经济和教育
    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是,中国教育长期以来,对中国的描述是贫穷和落后的,特别是近现代以来,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,落后就要挨打。时至今日,中国也是落后的,需要全力追赶发达国家,这种“落后”教育观自然难以树立国人的文化自信心。
    在教科书中,最常进行对比的是,中国与西方国家有多大差距,比如某某领域与美国相差50年,某某行业与日本相差30年,中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数十年,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是事实,但它潜意识里向学生传达中国不如外国的论点,削弱了国人的自信。所以中国要想更进一步,年轻学子必须留学,要想使用更好的产品,必须买外国的。
 
    2、媒体的负面报道
    经济与教育之外,中国的媒体也起到负面作用。在失衡的媒体报道误导下,国人常常以为中国的科技水平没有进步,缺乏核心竞争力。媒体报道也导致国人误以为国产品牌长期靠模仿外国产品为生,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缺乏,这自然让国人对国产品牌产生怀疑,所以“洋品牌”成了保险的选择。
 
    3、缺乏文化自信
    商家发现”洋名字“这一商机后加以利用,比如奶粉一定要选瑞士或新西兰的,广告上的体现就是“纯净新西兰,真爱XXX”、“体验好奶源,玩转新西兰”;皮鞋、家具一定要买意大利的;汽车一定要买欧美的,韩国日本的也可以;服装一定得有英伦风,韩国范儿;住宅如果不是英伦风尚,就必须是法式浪漫。总之,广告宣传一定要洋气,要让消费者以为这是外国品牌,或者干脆就取个外国名字。
    在教育、媒体、商家的共同作用下,国人对所谓洋品牌的好感度直线上升,在消费时,更愿意选择“洋品牌”。
 
    4、国产品牌不争气
    缺乏文化自信,使国人认为洋品牌强于国产,更糟糕的是,不少国产品牌自己不争气,时不时闹出一个大新闻,让媒体抓住后一顿批判,这加深了国人的刻板成见。
    比如,国产奶粉三鹿,当年市场占有率很高,广告各处做,甚至在2006年被《福布斯》杂志评为“中国顶尖企业百强”乳品业第一位,2008年1月8日,三鹿凭借“新一代婴幼儿配方奶粉研究及其配套技术的创新与集成项目”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,然而就在这年9月,三鹿被《东方早报》报道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,这一事件直接导致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失去信心,引发国际社会批评中国(三鹿奶粉也大量出口)。
    再比如,2012年,中国不少药品企业被曝光用皮革废料熬制的工业明胶做胶囊,这些产品被销往北京、厦门、浙江等地,这是继三聚氰胺后又一次重大国产品牌丑闻,无疑再次瓦解消费者的信任。
    三聚氰胺、工业明胶这类事件层出不穷,不断消耗国人的信任,最终,为了安全起见,大家更倾向于选择洋品牌,或者那些看起来像洋品牌的品牌。虽然“洋品牌”质量未必比国产好,但价钱多半更贵,商家自然乐见其成,为获得更多利益,商家自然乐意给品牌取个洋名。
 
    看看商场里的”洋名字”有哪些
 
   1、Me&City:
    是美特斯邦威旗下的一个品牌。没货,国货!但价位远远高于HM哦!
 
    2、Stellaluna:
    号称意大利品牌,把价格卖的高高的,两三千一双,其实就是国产的,设计总监也是中国人,产地全部来自东莞。与同在东莞产的BCBG、ASH等国际大牌,有本质区别。
 
    3、MO&CO:
    麦凯乐等都有售,远看像MAX&CO,近看像COCO,反正人家很洋气就是了,但实际只是一个广州高知度品牌。价格可不低了,如今又在时尚杂志上频频露脸,东西掉不下千元,最便宜的围巾也要700多。
 
    4、Ochirly:
    就算你想反对,你也想不出它是哪个国家的,对不?使劲扒拉来源,没错,它来自于佛罗伦萨,可是,中国现在哪个品牌不沾点洋边,说起哪个品牌的风格,不是走什么法国路线,美式休闲,亦或是意式风情?Ochirly是完完全全的广州女装品牌啦。
 
    5、马克华菲:
    号称是为都市新贵度身定制,年轻人路过总要拜膜一番。但它其实是七匹狼集团的,只不过在意大利注册,听起来很像洋货,它的设计师也是华人。价格和杰克琼斯差不多,男装为主女装为辅。
 
    6、Ports1961:
    价格很贵,由于国际知名度大,我们早就认为它是国际名牌了,虽然在国外卖得好不好我们并不知道。其实它是温州企业家在加拿大注册成立的品牌,成立于1961年。主要是瞄准中国高端职业女性的钱袋子。
 
    7、 E●P:
     每个商场卖熟女服饰的那层,都有EP这个品牌。特点只有一个,就是贵,动辄几千。人问我这到底是哪的牌子,意大利的?香港的?不,它其实是浙江雅莹服装旗下的品牌,也是中国OL女装第一品牌,欲做中国高端女装品牌。
 
    8、 Etam:
    还上中学时,百盛就有这个牌子了,当时觉得挺浪漫的,带有法式风情。没错,当时它真的是一个法国少女品牌,但01年后它就被中国收购了。
 
    9、华伦天奴:
    Valentino原本意大利奢侈品牌,其高级订制系列更是昂贵,而“华伦天奴”则是中国某投机者注册的商标,与Valentino真是半点关系都没有。
 
    10、 PLAYBOY:
    这是个很洋气的品牌,说出名字几乎无人不知。但它的来路到底是哪里?其实工厂就在即墨,设计也完全本土化。
 
          11、ELLE:
    ELLE包括ELLE女装,ELLEsport,还有ELLEHOMME,原来是法国品牌,现在总部在广州,实际也演变为国货,加上ELLE本来就拥有法国、香港与中国大陆三个设计团队,针对中国市场的,自然是出自中国设计师之手。

友情链接:

无锡品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©2005-2013

ICP备案编号:苏ICP备13025158号-3